伴随城市经济结构“退二进三”浪潮,老旧园区的功能调整、改造再利用备受关注。存量物业的盘活,为产业提供新载体,焕发城市核心新活力。南京市拥有超过1869万平方米优质商务园区。过去十年,包括改造后重新投入市场的优质商务园区,平均每年新增供应高达141万平方米。新建园区的建筑设计感和环保节能意识逐年提升,部分优质项目硬件品质不输于甲级办公楼,为企业及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。在巨大的供应量及空间品质不断提高的竞争压力下,简单翻新+低价模式已无法实现市场突围及投资预期,如何形成特色化发展路径是园区改造项目面临的首要问题。不同于新建项目,旧改项目的产业结构、客户定位、功能规划受限于体量、原有的建筑结构及其他的外部因素。产业国际化还是本土化,强链还是补链,全生态还是单一细分产业的选择,决定了园区产业发展的差异。因地制宜的产业定位决定了产品及功能的配置。
红五月硅巷前身为金陵机械厂旧址,紧靠南京财经大学。2019年启动改造,2020年底投入使用。
项目高校资源和成熟配套的优势明显,但面临交通到达性及展示面欠佳的问题。基于项目本体条件及政府产业提升愿景,在规划设计阶段,即明确科创定位,以软件信息、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,以高品质高效空间吸引创新型企业及人才。
建筑空间上,红五月硅巷保留了原有建筑,立面采用统一色彩,整合园区风貌。10栋大小形态不一的建筑,从小户型标准办公、200-500平米独栋、层高8.4米的铸造车间、到层高5.4米的大平层厂房,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。景观上,引入“开放式园区”的概念,延伸绿植,新增水系,并在景观小品和路面铺装中保留项目历史脉络。配套上,以便捷性为主,新增立体车库,引入茶室、咖啡及艺术空间。老厂房、酒店、文保单位名人故居、或是高校旧址通常是园区更新载体基础,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。项目自身的历史底蕴是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,改造时如何讲好文化故事至关重要。以设计细节为表现形式,植入现代的文化业态、产业服务等,探索“文化提升+产业再造+绿色健康+创新运营”多元组合理念,充分发掘利用建筑、文化价值优势,形成项目特有的文化产业生态。
德必1913 WE位于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商圈,以法式建筑"公余联欢社"和"国民小剧场"为改造基础,集餐饮、商业、娱乐、文化、演出、办公为一体。
园区核心建筑——国民小剧场是德必将产业园区和公共文化结合的一次尝试,除了民国建筑的保护修缮,在内容上进行提升,打造了“南京城市原创话剧三部曲”,连续三年举办长江路小剧场话剧节,引入南派相声“永熙茶楼”驻场演出,。在租户的选择上,1913WE更注重与核心文化的互动,较普通园区更具商业属性,较商业街区更有文化特色,如创意川菜馆余川保留了明城墙墙砖,Favahar Bar来自伊朗。
在园区更新起步初期,改造运营方以管委会、国资平台为主,以服务产业为主要功能,合理预算内的常规改造后,项目就可以面向市场招租。随着市场上多元角色的参与加入,各方项目经验的积累,部分优质运营方逐步形成独特的企业基因与IP。以标志性的建筑设计、公共空间、景观小品打造项目形象,弥补老旧物业的硬伤。通过对细分产业领域企业需求的深刻理解和企业商户资源的累积,优化配套比例及层级。
位于紫金山下,前身为度假酒店,由于项目初始功能定位差异及常年空置,本项目为德必在南京改造力度及资金投入最大的一个项目。不论是从外立面、园林铺装、内部装饰还是地下空间,与改造前大相径庭,呈现出典型的德必风格。
产品功能上,对商业配套进行了提档及强化,首期引入麦当劳及南山翁升级版——臻品南山,此外预留无柱挑高展陈空间。
总部办公方面,已吸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长三角频率办公,另有设计、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类企业表现出强烈入驻意向。
改造前后对比
改造后公共区域
南京旧改园区项目已从“粗放式”的设计及运营向差异化特色化转型。从典型案例看,在项目初始阶段即应构建“差异化模型”,包括前期市场定位的明确,文化属性的发掘,自身基因的植入,招商运营策略的差异,产业生态的构建,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力量。